版权所有:南充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办公地址:四川省南充市金泉路302号810室
祥龙板凳龙演出。
(李青衡欢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何建斌文/图)2月12日,农历正月初三,西充县祥龙乡戏楼坝子,人声鼎沸、欢歌笑语,“祥龙乡2024年乡友新春联谊会暨捐赠仪式”在这里举行,乡友们现场捐赠180万元,修建非遗文化广场。
“200元、600元、2000元、1万元……谢谢各位乡友为修建家乡非遗文化广场作出的奉献!”捐赠处的记录表传给主持人,主持人利用非遗节目表演的间隙播报了捐款情况。根据现场统计,当天有90余位乡友共捐款180万元,其中应井场村的杨海捐赠100万元。
距西充县城31公里的祥龙乡是“鸡鸣三县”之地,与遂宁市蓬溪县和射洪县相连,地处嘉陵江、涪江分水岭,十年九旱。数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对文化情有独钟,板凳龙、嫁歌和石工号子被称为“祥龙三绝”。目前,祥龙板凳龙与祥龙嫁歌已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石工号子成为县级非遗项目。祥龙乡被命名为2021-2023年度“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板凳龙源于汉代,由‘舞龙求雨’的活动演变而来。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称之为‘板凳龙’。”祥龙乡文化站原站长、祥龙板凳龙第14代传人李平介绍,其先祖李金毓于1668年前后,由湖北麻城孝感移民入川,定居祥龙,世代繁衍生息,迄今已历17代。
“起初舞板凳龙,是三人合耍一条板凳的独‘龙’,技巧不多,不分老少男女和场地,提条板凳就是一条‘龙’。经过改进,现在的板凳龙包括18个套路。”李平说。
祥龙嫁歌又被称为“坐歌堂”,闺女出嫁前夕,女方家姐妹及邻里好友要唱嫁歌为其送行,并邀请同院的姑嫂婆姨对歌,以唱歌的形式,表达新娘对父母的感恩和不舍,及亲人对新娘的挽留和祝福。
“青山多护佑,平安打石头。开科啰……”随着高亢的声音在戏楼上回荡,石工号子响起,取石、撬石、抬石、夯石等环节上演,把劳动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祥龙乡有独特的非遗资源,却缺乏展示这些资源的场地,乡友们为此踊跃捐款修建展示非遗的场所。”祥龙乡党委书记杨龙说,修建中的祥龙非遗文化广场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将建700平方米的非遗馆、乡史馆、农耕馆、老年活动室等综合性文化馆及300平方米的体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