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南充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办公地址:四川省南充市金泉路302号810室
《龙门传说》演出现场,演员和台下观众热烈互动。
《龙门传说》演出现场。
川北大木偶非遗传承人线下互动。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杨晓江实习生吉蒙阳文/图
近日,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联合北京市东城区委、区政府和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在北京举行。8月3日、4日,由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剧院创排的大型神话木偶剧《龙门传说》作为本届戏剧节的精品剧目,在中国儿童剧场连演3场,精彩的故事情节、精湛的木偶技艺表演圈粉海内外观众,赢得满堂彩。
A台上精彩演出
“木偶挥动长袖翩翩起舞,变脸吐火、挥毫写字、穿衣解带,精彩绝伦。”在中国儿童剧场舞台上,《龙门传说》以其生动有趣的表演形式受到了观众欢迎。演出中,金鲤郎的勇敢、坚毅,桑姑的善良、勤劳、智慧,龟丞相的睿智,幽泉的狡黠,虾兵蟹将们的鲜明个性,在声光电等艺术手段的配合下,都表现得细致入微、活灵活现。
在演出现场,随着剧情的推进,加上形象的舞美设计和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曲调,使得现场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奇妙感觉。除了舞台之上,川北大木偶的演员还携带木偶道具走下舞台,与现场观众互动,不少观众表示第一次与川北大木偶有了“亲密”接触,充分领略到了川北大木偶这项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记者注意到,在两天的演出中,剧场座无虚席,有很多家长带着小朋友来看演出,演出中木偶演员们精彩的表演总能不时引来小朋友的惊叹和欢笑声。“这部木偶剧展现了人鱼共同奋斗的传奇故事,十分生动有趣,也十分励志。”现场的一名观众说道。
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剧院院长唐国良介绍,大型神话木偶剧《龙门传说》依托鲤鱼跳龙门这个千年来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紧紧围绕“梦想和坚持”这一主题,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大木偶艺术为载体,融合音乐剧的时代特点,以及当下舞台声光电的综合运用,通过将剧中人和鱼实现梦想的过程呈现于舞台,展现了川北大木偶的艺术特点和嘉陵江流域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
《龙门传说》共分为七个部分,包括“龙门集市”“鱼跃龙门”“桑园惊梦”“再跃龙门”“水府认父”“幽泉借斧”“劈山疏流”七个场次。该剧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龙门山横亘在嘉陵江上,阻断了江流,也阻断了希望。人间的姐弟和水里的金鲤始终相信,只要能越过这高高的龙门山,能寻得神斧,劈山引流,就能让山下的百姓和鱼族过上幸福的日子。于是,人和鱼同心协力,为着梦想向这高不可攀的龙门山发起了一次次冲击。他们闯过龙宫,为了取得神斧,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最终,通过顽强不懈的努力,取来神斧,劈开龙门山,让滔滔江水流向了他们的家乡。”
B台下亲密互动
第十三届中国儿童戏剧节以“点亮童心塑造未来”为主题,分设优秀儿童戏剧线下展演、国际优秀儿童戏剧线上展播和“绽放·启航”优秀作品展演等板块,汇聚8个国家25家儿童戏剧团体的33部剧目。戏剧节期间还举办了戏剧“艺”起来系列活动,通过探秘舞台、亲子体验、“小小剧评人”“温暖行动”等戏剧普及和公益活动,打造一个全民参与的戏剧节。
除了精彩的大木偶表演,深受大小朋友们喜爱的,还有木偶体验工坊。“川北大木偶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罕见的大木偶艺术”“川北大木偶通过两根铁签,眼、眉、口、头、耳、鼻、手、腰以及关节均可以活动。”8月4日上午,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四楼排练厅,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剧院青年演员、川北大木偶非遗传承人李东,现场为前来体验的朋友们展示了大木偶的操作方式,川北大木偶制作老师林雨晨为大家讲解了大木偶的起源和历史。
在体验活动中,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剧院老师还指导小朋友动手制作小木偶,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没想到在北京有这么多的小朋友喜欢大木偶艺术,希望我们的活动能在小朋友的心中埋下艺术的种子。”李东说,川北大木偶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就像《龙门传说》主题歌里唱的那样:“希望的种子在心里播下,梦想就能开花。”
非遗传承,生生不息。今年6月,川北大木偶非遗传习班47名学生正式毕业,为川北大木偶的传承注入了青春力量。当前,由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剧院为首批“科班生”量身打造的《梨园芳华》,正在积极准备第三届全国曲艺木偶皮影优秀作品展演,将于8月9日亮相邯郸大剧院,再一次向全国观众展示川北大木偶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