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南充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办公地址:四川省南充市金泉路302号810室
市美术家协会入校辅导学生作画。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柴梓嫣实习生何鸿杰文/图
今年以来,随着南充市杂技团与南充高中文峰校区联合开办“杂技与魔术”艺教结合班、“南充文艺家之家”正式启用等一个又一个好消息在大街小巷传开,南充文艺界和教育界实现了一场“双向奔赴”。
8月26日,记者从南充市杂技团获悉,目前,首期“杂技与魔术”艺教结合班即将进入面试阶段。
A培养一批本土技艺人才
临近开学季,我市各学校将告别假期的安静与沉寂,迎接学生归来,纷纷为开学忙碌着。南充市杂技团与南充高中文峰校区则正一同为首期“杂技与魔术”艺教结合班开课而紧张准备着。
“8月底,我们首期艺教结合班将进入面试阶段。”8月26日,记者采访到了南充市杂技团团长赵智敏。他告诉记者,今年6月,首期“杂技与魔术”艺教结合班开始报名,引来众多家长学生咨询。经过前期审核,如今,首批20余名学生进入面试程序,这些学生年龄大多在8至12岁之间。
“艺教结合班不仅开设有杂技技艺课程,也有相对应的文化课程。”赵智敏说,开课后,该杂技团将聘请杂技魔术及其他表演艺术专业名师,根据学员自身特长,因材施教、分门培训,传授专业技艺。
记者同时了解到,该艺教结合班将实行10年学制,即义务教育阶段7年(3—9年级)、高中阶段3年。其中,对完成6年专业学习并通过1年实习演员考察的学员,可由南充市杂技团推荐,以艺体特长生身份参加中考。学员中考文化成绩达标后,南充高中将予以择优录取。学员可继续在高中艺教班学习,并有机会被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录取,进入杂技魔术传习大专班深造直至毕业。
“我们计划第一期招收50名学员,把他们培养成为南充本土杂技魔术技艺人才。”赵智敏说,首期艺教结合班计划招募50名学员,其中第一批面试合格的20余名学员将从新学期开始正式开课。之后,将于学期中在本校或其他学校继续招收符合条件的学员补充进艺教结合班。因此,此次面试结束后,该艺教结合班大门仍将为广大学生打开,希望在不断充实南充杂技魔术技艺新生代力量的同时,也为我市文化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B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南充市杂技团与南充高中文峰校区联合开办“杂技与魔术”艺教结合班是我市艺教融合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的一个缩影。
据悉,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持续深化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发展,今年以来,市委宣传部积极探索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在全省率先开展艺教深度融合工作,并创新推出“多层次学校+院团/协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新模式。
今年6月,全市10个市级主要文艺家协会正式入驻位于南充高中临江校区的“南充文艺家之家”,不仅让南充文艺界和教育界实现了一场“双向奔赴”,更为我市艺教融合工作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入驻‘南充文艺家之家’后,已开展了‘美术新苗行动’等美育教育交流活动。”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何仁军介绍,活动中,该协会美术家们将美术绘画知识倾囊相授,学生们在认真听讲后,不仅用手中的画笔绘就了一幅幅生动的美术作品,也增长了不少美育知识。
何仁军表示,有了这些活动经验,接下来,市美术家协会将充分利用好南充高中临江校区提供的优质场所,在与学校商讨制定好新学期的美育课程学时表的同时,也将积极对接其他学校开展美育进校园等活动,让艺术之花在美丽校园里不断绽放。
除此之外,丰富多彩的艺教融合活动也在“南充文艺家之家”不断开展:市作家协会为学生们开展写作辅导,分享创作故事等;市摄影家协会为该校摄影社的学员讲解相机使用方法;市书法家协会辅导该校书法社团的学生练习书法......
“市级主要文艺家协会入驻‘南充文艺家之家’并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教融合活动,有效促进了文艺资源和教学资源双向流动。”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按照“学校试点、区域推广、全市铺开”三步走路径,有序推进文艺院团、文艺家协会、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并通过成立一批非遗名家工作室、培养一批有非遗文艺特长的学生、孵化一批非遗文创产品等方式,切实推进文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深化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发展,为全市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相关链接
授课百余次剪出“传承花”
本报讯(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柴梓嫣实习生何鸿杰)一把剪刀一张纸,一双巧手剪出世间百态。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仪陇剪纸的第四代传承人,何小锵不仅一直致力于仪陇民间剪纸艺术的收集、整理、挖掘、保护、传承和研究工作,还长期坚持到学校传授剪纸技艺。8月27日,他向记者讲述了近年来关于他的技艺传承故事。
“我从小受父亲熏陶,爱上了剪纸技艺,并经过多年的努力,让剪纸艺术走出了仪陇,走向四川,走向全国。”他告诉记者,作为剪纸技艺传承人,如何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一直是他在思考的问题。于是,他把很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非遗培训、展演活动中。
在此期间,何小锵渐渐将目光聚焦到了校园中。“技艺要从娃娃抓起。”他说,应南充高中邀约,每周五自己都会特意从仪陇赶往该校,为同学们开展剪纸技艺讲解。随着近年来这项课程的持续开展,仪陇剪纸已纳入南高各班校本课程,校园及课堂也由此成为了学生们接触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
除此之外,近年来,何小锵还先后走进西华师范大学、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讲授剪纸技艺知识,让学生们沉浸式感受了这项非遗瑰宝的魅力。
据悉,近年来,何小锵参与、开展的培训次数已达100余次。
“如今,新的学期即将拉开大幕,我也将继续走进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南充高中、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向更多学生讲述仪陇剪纸的由来、历史和特点,并指导大家沉浸式体验剪纸技艺。”何小锵表示,希望通过开展非遗技艺进校园等活动,实现非遗传承教育与青少年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让文艺种子不断在校园里“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