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南充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办公地址:四川省南充市金泉路302号810室
“文化贺新春·民俗大拜年”巡游活动现场。
●钟希平马海军文/图
举办巡游活动、“蛴蟆节”,进行非遗文化交流……近年来,嘉陵区通过开展系列民俗活动,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增强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带动嘉陵文旅产业发展,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有机衔接。
A搭建桥梁促进非遗文化交流
为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搭建非遗文化交流的桥梁,大年初一,“文化贺新春·民俗大拜年”嘉陵区2025年巡游活动热闹举行。活动当天,吸引了约6万人次现场观看,同时进行线上全程直播。据统计,全网直播总浏览量32万、点赞量22万。
“我们根据嘉陵文化名片,分成了奋进嘉陵、情满嘉陵以及大美嘉陵三个篇章,将嘉陵区的丝绸文化、蚕桑文化、长寿文化以及当地民俗、非遗文化融合在一起。”活动总导演李静介绍,参与此次巡游活动的队伍由6台花车及12支方阵组成,共有超700人参演。其中第三篇章以“大美嘉陵”为主题,着重体现了民俗文化、非遗文化,并融入白马湖、紫府路、中虹国际等商圈和天乐谷、黄金江岸等旅游地,将古老的艺术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群众,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接。
笔者在现场看到,李渡镇高跷舞狮队参加了此次活动,舞狮人踩着一米长的高跷,步伐却稳健得如履平地,狮子时而腾空跃起,时而俯身低探。“李渡镇高跷舞狮距今有400多年历史,是一项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李渡镇文化站负责人介绍,李渡镇高跷舞狮表演时主要由高跷狮、地狮等组成,其间还有锣鼓唢呐伴奏。目前,李渡镇高跷舞狮队既服务于乡村红白喜事、重大庆典、传统节日,又积极参加市区非遗展演以及其他区县的邀约表演。通过与其它民俗文化以及现代舞蹈的融合,实现了“守正创新”,让更多群众欣赏到李渡高跷舞狮的风采。
此次巡游活动除了展示独具嘉陵特色的舞龙舞狮、金宝旱船等民俗文化之外,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潮汕英歌舞也压轴亮相。伴随着嘹亮歌声,来自广东潮汕的英歌舞团队跳起“中华战舞”,动作刚劲有力,风格粗犷雄浑,在“舞”与“武”中表达了壮志豪情。让广大市民与来自远方的非遗瑰宝有了一场亲密接触,切身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本次巡游活动将嘉陵的民俗文化、历史底蕴融入其中,汇聚了本地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嘉陵区文广旅局副局长何圣祥表示,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节日生活,也提升了嘉陵的文旅形象。未来,还将以文旅融合为核心,打造更多特色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嘉陵游玩,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B艺教融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传统民俗文化不断走进嘉陵校园,焕发出新的活力。南充十八中龙狮队、嘉陵区白马小学禾苗戏曲社等学校艺术团队在“文化贺新春·民俗大拜年”巡游活动中大放异彩。
活动当天,“龙”与“狮”在南充十八中龙狮队成员的手中“活”起来,更让现场氛围“火”起来。“依托于嘉陵区文化馆非遗进校园项目,南充十八中龙狮队成立已有10年时间。”南充十八中龙狮队领队杨朋介绍,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舞龙舞狮,并常年活跃于区内外各大舞台,频获大奖,为传承和弘扬优秀民俗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杨朋告诉笔者,该团队在竞技舞龙舞狮的基础上巧妙融入了武术动作,实现了“以中国传统文化培根、以中国武术精神铸魂”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接下来,还将积极探索文化传承创新路径,不断丰富舞龙舞狮文化内涵,让古老的舞龙舞狮文化在新一代传承人中蓬勃发展,一展新姿。
嘉陵区白马小学禾苗戏曲社也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精彩的演绎,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展现了学生们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白马小学禾苗戏曲社是学校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精心组织的学生文艺社团,现有团员50余人。社团由南充市川剧团戏曲老师悉心教导,旨在传承传统戏曲文化。”白马小学教师柯贾丽说。
据了解,白马小学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设了戏曲、金钱板、舞龙舞狮、剪纸、合唱、舞蹈等课程,覆盖多个艺术领域。为保障教学质量,志愿者教师均来自市区文化馆非遗传承领域、专业艺术院校等,经验丰富、技艺精湛。
“通过艺教融合,在学生们心中‘种’下了传承和弘扬优秀民俗文化的种子,让传统表演形式变得更加年轻化,受众群体里也有了年轻观众,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体验,也为传承传统文化培养了新生力量,真正让优秀民俗文化‘活’了起来。”嘉陵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C内容创新民俗活动增添“潮味”
“蛴蟆节”作为嘉陵区的传统民俗活动,是一张耀眼的民俗文化名片。正月十四,嘉陵区七宝寺镇、三会镇、金宝镇等地举行“蛴蟆节”,数万名游客与当地居民共赴这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民俗狂欢,为新的一年驱瘟祈福。
当天中午时分,七宝寺镇街头已人头攒动,活动现场腰鼓声与唢呐声此起彼伏,民间艺人舞动彩龙,民俗展演轮番登场。孩童手持竹制蛴蟆灯在街头巷尾穿梭嬉戏,空气中弥漫着烤锅盔、热凉粉的香气,烟火气与民俗味交织升腾。作为活动主角的各式“蛴蟆灯”,格外引人注目,两只公蛴蟆和母蛴蟆主灯以竹编为骨、彩纸为衣,引得游客争相合影。
夜幕降临,活动迎来高潮。彩车上的巨型蛴蟆灯与生肖“蛇”灯交相辉映,表演者身着传统服饰,演绎驱瘟祈福的古老仪式。游客们手举灯盏,高唱着“送蛴蟆”的古老歌谣,沿着乡村公路向送灯目的地走去。数万盏蛴蟆灯次第亮起,汇成一条蜿蜒千米的“火蛇”,在夜色中逶迤前行。到达目的地后,鼓乐齐鸣、烟花漫天、鞭炮炸响,蛴蟆灯被插在路边,灯火辉煌、灿若繁星,寄托着人们对健康平安的殷切期盼。
“今天亲身体验之后,感觉非常有意思,感受到了这场民俗文化盛宴的魅力。”一位来自广安的游客在活动结束后说。
除了往年的传统环节,今年的“蛴蟆节”更添“潮味”。七宝寺镇开展企业招聘会,举办首届龙舟大赛,引入商家进行展销活动;三会镇设置DIY自制蛴蟆灯、猜灯谜、蒙眼挑战、煮汤圆等互动游戏;七宝寺镇、三会镇、金宝镇3个主要活动场地进行线上直播,将这场文化盛宴实时传递至云端……如今,蛴蟆节这项传统民俗,越来越丰富多彩,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蛴蟆节’已有300余年历史,于2022年成功申报成为四川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嘉陵区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七宝寺镇、三会镇、金宝镇等地举办的“蛴蟆节”,有超10万人次参与。活动期间,当地居民通过售卖蛴蟆灯、农产品等特产增收。“蛴蟆节”已从单一民俗活动升级为文旅融合品牌,既凝聚了民众的乡土情结,又带动了当地经济,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举办“蛴蟆节”是嘉陵区2025年春节系列文化活动之一。嘉陵区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文旅市场消费升温,助力嘉陵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