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南充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办公地址:四川省南充市金泉路302号810室
高坪澜岭江花景区,人们踏青赏春。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梁洪源摄
豆青缠枝纹瓷瓶。南充市博物馆供图
豆青开片花口高足杯。南充市博物馆供图
编者的话
春,一个温柔的名字,有和煦的风,有温暖的光,有勃勃的生机。当一切美好萌发,在这充满希望的季节,我们踏上寻觅南充春意的旅程,去山野邂逅大自然的风景,去文博场馆找寻穿越千年的记忆……书写一章章属于春天的诗篇。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罗虹
无论是春花烂漫的镀金花卉纹银盘、春意盎然的石渠柳燕图立轴,抑或是将春天融进瓶身的豆青缠枝纹瓷瓶……走进南充市博物馆,从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和藏品中,我们能够找寻到那些关于春天的记忆。
藏品春意盎然
在南充市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南宋镀金花卉纹银盘十分引人注目。这个1996年在蓬安县原南燕乡龙滩子村窖藏出土的银盘直径17.3厘米、通高1.1厘米、重155克。银盘纹饰呈半浮雕状,花瓣的细腻刻画和枝叶的缠绕交织,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南充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宋朝的豆青开片花口高足杯也与春天清新的气息相得益彰。该文物通体透亮,光线较强时,杯体会反射出白光;光线较弱时,杯体则呈青色,非常清新淡雅。而另一件文物豆青缠枝纹瓷瓶则泛着淡淡的青色,温润如玉,瓶身四面有缠枝纹围绕,线条流畅,花朵盛开,枝叶舒展,形成了强烈的立体感和生动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外,清石渠柳燕图立轴同样展现了一幅春天的繁华景象。画面中,柳枝轻摆,燕子翩飞,动静相宜,意境悠远,仿佛春风拂面。图上题有一首“咏春”诗,巧妙融入了燕子、杏花、流水、村舍等春日元素,诗画交融,互为映衬。南充市博物馆内,春意盎然的藏品还有不少,如银河丝毯,其鲜艳的色彩和图案,生动展现了春天花卉树木的生机与鸟类的活力。
留住春天的见证
一件文物、一首诗词、一幅画作,是古人用诗文或技艺留住春天的见证。从古至今的匠人和艺术家们,用满腹才情将春日的景致细细雕琢,经历了冬日漫长的萧瑟,为我们带来久违的清新与温暖。这些陈列在博物馆中的文物,承载着春天的气息,将那份浪漫的春意永久地保留了下来,流传至今。
“博物馆不仅是静态展陈的场所,也是公众体验春俗、感知文化的动态空间。今年春节期间,博物馆以‘古韵新春·博物馆里过大年’为主题,推出南博新春寻宝记、快闪演出、民俗体验、‘蛇年贺岁’主题社教课程等,让公众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年俗与春日的活力。”南充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春景岁岁年年有,年年岁岁各不同,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人留下的文物见证了无数春天的到来,这些文物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更蕴含着春天的故事和春天的美好,藏在南充市博物馆里的春天,会一直守着春意,等待大家来探寻发现。
■相关新闻
5日16时7分惊蛰: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新华社天津3月3日电(记者周润健)“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北京时间3月5日16时7分将迎来惊蛰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此时节,春意萌动,小草从土里悄悄钻出,桃花在枝头上恣意绽放,而鸭子们正试着下河戏水……大自然开始从冬日醒来,正要迸发出新活力。
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民俗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来华介绍,蛰,“藏也”,意思是各种虫儿在地下冬眠,而此时又是什么惊动了它们呢?春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说:“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春雷在召唤,各种虫儿睁开惺忪的睡眼,钻出洞穴,感受春光。其实,惊扰虫儿们的并非只是春雷,还有气温的回升。
惊蛰时节,桃花开始绽放,吐出芳华,宋代诗人汪藻形容说“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桃花不仅是惊蛰的当令花,也是引得百花盛开的花信风,惊蛰过后,百花争艳,姹紫嫣红。
惊蛰时节,仓庚鸣。“仓庚就是黄鹂,因其美丽的外形和清脆的鸣叫,深受人们喜爱,俨然一位春天的使者。”王来华说。
对于黄鹂,古代的文人墨客多有描绘。柳宗元说:“倦闻子规朝暮声,不意忽有黄鹂鸣。”杨巍说:“春城何处啭黄鹂,才听忽飞别树枝。”而杜甫的《绝句》堪称绝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黄鹂的鸣叫与白鹭的身姿,装点出一幅生机盎然和吉祥如意的春日画卷。
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田野间处处是繁忙景象。农谚有云:“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耕的脚步从南方开始响起,并会很快延伸到北方。”王来华说。
随着惊蛰的到来,一切都欣欣然张开了眼,大自然开始进入了一个充满灵动的时节。你是不是早已醒来,期盼着投身到满目春景的大自然里?在这充满朝气、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春日里,愿每个人都能向上、向美,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延伸阅读
诗人笔下的南充春光
过新井慈光院看海棠
□寇准
暄风花杂满栏香,尽日幽吟叹异常。
翻笑牡丹虚得地,玉阶开落对君王。
临江仙·离果州作
□陆游
鸠雨催成新绿,燕泥收尽残红。春光还与美人同。论心空眷眷,分袂却匆匆。
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水流云散各西东。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
南充市图书馆馆藏古籍记载众多古时春天意境
藏在古籍里的春韵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罗虹
在那些悠长的岁月里,古人眼里的春天是怎么样的呢?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清晨春景图,还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温柔与力量?
近日,记者走进南充市图书馆,翻开古籍,透过泛黄纸页上的文字,邂逅跨越千年的人文韵味。
春天的文化意蕴
说起春天,就得从立春说起。立春,立是开始,春乃希望。
自古,“立春”就是重要的节日。翻开南充市图书馆馆藏《十三經註疏十三種》,其中记载:“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齐。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春于郊。”
这段文字出自《礼记·月令》,描述了古代在立春这一重要节气时的隆重仪式和礼制。古人认为立春是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时节,因此会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根据记载,立春前三日,太史(古代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会向天子禀报立春的具体时间,并提醒天子:“某日立春,盛德在木。”这里的“盛德在木”指春天的能量与生机集中于“木”这一元素,象征着万物生长。天子得知后,会进行斋戒,以洁净身心,准备迎接春天的到来。
到了立春当天,天子会亲自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等朝廷重臣,前往郊外举行迎春仪式。这一仪式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也体现了古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以及对新一年丰收的美好祈愿。
“自春秋战国,我们的祖先便已掌握了通过观察天象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智慧,春种秋收,岁首祈年,将生活的节奏与宇宙的韵律紧密相连。”南充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说,馆藏《春秋穀梁傳十二卷附校刊記一卷》有载:“五谷皆熟为有年。”馆藏《爾雅註疏十卷附校勘記十卷》有载:“取物终更始。”字字句句,都是古人对时间流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与敬畏。
古籍中的春日景象
翻开南充市图书馆馆藏古籍,古人笔下的春天,或婉约,或豪放,或细腻,或奔放,各有千秋,令人陶醉。
南充市图书馆馆藏《孟浩然集四卷》中的诗歌《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意思是: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四十岁的孟浩然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白天,在田间,诗人和农夫一起扶犁耕作;傍晚,在路上,诗人荷锄伴牧童一道回归村庄。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这首诗虽然没有状写辞旧迎新的热闹,没有抒发节日思亲的情感,但是将诗人自身恬淡、惬意的情趣水乳般交融于节日气氛之中,令人读来自觉有一种和谐自然之美。
南充市图书馆馆藏《石屏詩集十卷》中也有“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意思是:除夕夜里,火盆里的火燃得正旺,鞭炮声不绝于耳。年夜饭开席了,听到大家用椒柏酒向长辈们敬酒的声音。冬天的瑞雪还没有融化完,农夫已经预先知道明年是个丰收年了。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传神地写出春节的喜庆氛围,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石屏詩集十卷》中还记载:“无人能访戴,有地足依刘。桃李争春事,梅花笑未休。”描绘了早春时节,桃李与梅花竞相绽放的景象,可以看出古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这些流传千年的文字,不仅记录了自然界的变化,还深情地寄托了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期盼。它们如同一幅幅细腻的画卷,生动地展现了古人眼中的春日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