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南充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办公地址:四川省南充市金泉路302号810室
大木偶演出剧照(资料图)。
名词解释:Z世代
Z世代是一个网络流行语,也称“网生代”“互联网世代”“二次元世代”,通常是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受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产品等影响比较大。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治钦/文梁洪源/图
“老技艺破圈,关键要找到与时代的对话方式。”近日,网友“七擒萌货”的帖子引发热议。传统非遗正经历一场由青春力量主导的活态新生。
当非遗遇上“Z世代”,嘉陵江畔的古老技艺在指尖与屏幕间重生,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正悄然改变着南充的文化基因。
光影新生千年艺术与时代共振
清康熙年间扎根阆中的“王皮影”,穿越300多年时空隧道,在“Z世代”手中迎来华丽蜕变。
“人物面部的鱼尾纹等细节,都是使角色鲜活的关键。”川北王皮影代表性传承人王彪抚摸着历经三十多道工序、耗时8天制成的皮影向记者介绍。而此刻,他的青年徒弟们正将动漫元素融入皮影造型,创作出跨次元对决的Q版人物。
创新是皮影传承的关键词。王彪的徒弟宋鸿雁举起自己模样的Q版皮影介绍:“我们创作了皮影迪斯科,研学活动时让孩子们到幕后体验操作。”这种大胆尝试打破了人们对皮影的刻板印象。从历史豪情到儿童剧目,从川剧高腔到动感迪斯科,一方白幕间千年光影正与时代共振。
在第九届成都国际非遗节上,川北王皮影展位游人如织。来自全球的观众沉浸于指尖跃动的千年艺术,幕布间腾挪翻转的影人伴着婉转唱腔,每道皮影纹路都镌刻着时光和匠心。“《迪斯科》《狐狸与乌鸦》每日连演五六场,文创区始终排着长队。”王彪欣喜地发现,负责演出的8名“00后”演员表现惊艳。23岁的杨先蝶道出年轻一代的心声:“正是对这门艺术的热爱,我们选择成为皮影守艺人。”
为激活非遗生命力,川北王皮影艺术团构建起立体传承网络:与西南民族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大学、四川传媒学院等省内外高校合作开设专业课程;建王皮影博物馆收藏5万件皮影作品及数百本老剧本,年均演出数百场次;对皮影的表现风格和配乐进行大胆改革,创作了一批适宜青少年欣赏的剧目和现代人物造型皮影,如《迪斯科》《狐狸与乌鸦》《哪吒闹海》《小猴摘桃》等,开创了皮影的全新时代。
跨界破圈传统文化年轻态传播
清晖剧社的川剧小剧场已成传统艺术破圈的“磁力场”。这个仅设百座的微型剧场里,演员与观众最近距离不足3米,呼吸相闻。有观众在社交媒体分享:“川剧妆造太惊艳了,演员们一个眼波流转让我‘一眼万年’”。
剧场内的景象颇具象征意义:举着手机拍妆造的年轻姑娘与闭目打拍子的银发族比邻而坐。“Z世代”演员带来了表演美学的革新——他们坚守川剧“唱念做打”的基本功,在老故事中融入具有时代气息的审美元素,使传统剧目焕发新生。
7日晚,第三届四川省川剧汇演正式启幕,南充市川剧团精心打造的大型经典川剧《甘露寺》亮相成都城市音乐厅。在40多名优秀演员中,近半数“00后”演员在剧中担任重要角色。“能和前辈们同台演出,既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更是传承与创新的接力。”剧中饰演周瑜的青年演员何松航说。
南充市川剧团副团长杨帆表示,年轻一代的加入,让传统艺术更有朝气,也更能链接当下的观众。在《非遗少年》短视频中,川剧少年们“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重来”的坚韧形象,在抖音平台获得上万点赞和收藏,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年轻化传播的典范。
跨界融合在国际舞台同样耀眼。2024年,南充市杂技团斩获第十二届赫罗纳国际马戏艺术节最高奖;今年初,川北大木偶赴德国柏林之夜演出。今年6月,美国大托莱多国际青年弦乐团造访南充,沉浸式体验阆中丝毯织造、王皮影等非遗项目,并与南充高中的青少年学生及南充文艺院团的艺术工作者们深入交流。通过国际青年的社交平台,让南充山水人文收获地球另一端的点赞。
代际对话新法子让老技艺火起来
今夏,“灯戏之乡”阆中市老观镇,一场青春与传统的对话在石板路上演。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传承·乡韵双遗薪火路”小分队通过手机直播:村民专注裁剪红纸,漆扇在阳光下流转,川北灯戏唱腔穿透屏幕。这场活动吸引了众多网友在线围观,验证“非遗+沉浸式体验+新媒体传播”模式的可行性。
近期,四川农业大学“祥龙三绝”非遗调研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西充县高院镇梓桐庙村。团队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等形式,深入挖掘当地非遗。72岁的板凳龙传承人李老师道出心声:“年轻人用了新法子,这些老手艺才能活下去火起来。”他将村中三项非遗——板凳龙、哭嫁歌、石工号子视作“文化根脉”,期待青年学子“把非遗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而这支实践团队以“挖掘文化瑰宝,传承非遗薪火”为使命,运用新媒体技术让乡土非遗走出深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非遗与校园的联动揭示了“Z世代”非遗传承的清晰路径:短视频平台、文旅体验、学校教育。学生们期待非遗具备互动性强、有现代审美、能情感共鸣、可分享传播的特质。
据了解,非遗保护的系统工程已在高校落地生根。记者从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获悉,该校联合市文广旅局及非遗院团,创新构建“政府搭台、三元育人、艺教融合”的非遗传承模式,被《中国教育报》誉为“非遗传承的制度性突破”。在艺教融合实践中,该校打造“传统技艺筑基+现代技术赋能+跨界融合创新”三维课程框架,系统开设大木偶表演和制作、皮影雕刻、川剧高腔等传统技艺课程,同时融入非遗数字建模、3D打印道具制作等现代技术课程。通过“师带徒”双导师制,由国省级非遗传承人驻校授课,形成“学、练、演、创”一体化体系,推动非遗项目从“活态传承”迈向“活态发展”。
这种师徒传承与现代职教融合的模式,为我市皮影、木偶、川剧、川北灯戏等非遗项目拓展了传承发展新路径。
■记者手记
青春之手点亮非遗之光
●王治钦
非遗是一个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延续,犹如一盏穿越历史烟云的文化灯火,承载着先民的智慧与情感,照亮过无数个时代的夜空。
非遗传承与文化自信相互成就。对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并非另起炉灶,而是为这盏灯添注契合时代脉搏的新灯油——创新的思维、科技的手段、全球的视野,以及融入烟火气的尝试。
正如《非遗少年》所说:“我辈少年郎,晔晔如扶桑”。这扶桑之光,正由无数青春之手接力点燃。他们让古老的非遗在当代语境下重新呼吸、重新歌唱,在指尖与屏幕间重获新生。这束光,穿越时空而来,在当代的幕布上投下绚烂光影。它昭示着:真正的传承,是让文化的河流在每一个当下鲜活流淌,让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召唤,在今天的创造中交响共鸣。
■网友热议
●网友“老树皮”:
创新如树木嫁接,既要新枝勃发,又不能脱离根本。将动漫元素融入传统造型,要把握好度。
●网友“燕子飞”:
见过为流量胡乱改编丢失传统韵味的案例,创新应该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真正的生命力在于“守正”,根基扎稳了,“出新”才有方向。失了本味,再炫的“创新”也是无源之水。
●网友“阳春白雪”:
非遗传承的核心在于其承载的文化基因和集体记忆。创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是要服务于文化基因在当代的有效表达和传承。动漫化、迪斯科化是否稀释了其核心价值,要看它是否被大众认同和接纳,能否唤起新的文化认同。
●网友“super”:
没有市场活水,传承就是无根之花。我们要相信优秀传统文化完全能创造经济价值,也需警惕过度商业化带来的“空心化”。非遗的核心竞争力是其文化内涵和手工温度,不能简单沦为流水线上的旅游纪念品。
●网友“龙行天下”:
当锅盔凉粉被国际友人打卡,当皮影《迪斯科》在海外社媒传播,非遗就成了讲好中国故事的通用语言。这种跨越语言的文化共情,正是文化自信最生动的注脚,也让世界看到中华文明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韧性。